西夏旅游
发布日期:2025-01-07 14:34 点击次数:145
内 容:
(1)西夏读物系列
(2)西夏文字系列
(3)西夏钱币系列
(4)西夏印章系列
(5)西夏瓷器系列
(6)西夏雕塑系列
(7)西夏美术系列
(8)西夏印刷系列
(9)西夏体育系列
(10)西夏乐舞系列
(11)西夏民俗系列
(12)西夏服饰系列
(13)西夏餐饮系列
(14)西夏影视系列
(15)西夏游戏系列
一、西夏读物系列
1、《说西夏》(杜建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勇武尚鬼的民族,佛光照耀的国度,多元融汇的文明,雄浑瑰丽的画卷。”
这部书以史为纲,以人物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目,全面展示了党项民族的兴起、发展、灭亡及其经济、文化、习俗和后裔的去向。语言生动流畅,融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既浑然一体,又独立成篇;既左右联系,又前后照应,是近年来反映党项西夏历史文化通俗读物中一个很好的读本。
全书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高度出发,客观公正、平实有度地讲述了西夏历史与文化,既对历史负责,又对读者负责。是通俗地正说西夏,而不是我说西夏,体现了史学工作者将真实的历史用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的责任心。
这是近年来反映党项西夏历史文化通俗读物中一个优秀读本。该书以史为纲,以人物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目,着意选取了61个专题,结构有序,图文并茂;于史有据,表述正确;语言通俗,引人入胜。融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对人们了解西夏,对宣传西夏故地宁夏,对促进西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探寻西夏文明》(吴峰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这部书以不太长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一方面资料翔实,言之有据,另一方面剪裁得体,图文并茂,使人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获得有关西夏的主要知识。书中介绍了大量负载西夏历史文化的人物,展现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时还披露出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的西夏考古的诸多动人内幕。
二、西夏文字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西夏文创制后,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目前已发现的文献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猪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阶表。历史著作有《太祖继迁文》。官私应用文书如天赐礼盛国庆元年至二年(1069~1070)的瓜州审案记录、天盛二十一年(1169)卖地契、天庆元年(1194)会款单、光定元年(1211)谷物借贷文书、乾定二年(1224)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辞典字书如《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圣立义海》、《义同一类》、《五音切韵》及《杂字》数种。此外还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汉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经译本。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并有活字印本。元至正五年(1345),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六体文字石刻中,西夏文是其中一种。明初曾刻印西夏文经卷,保定出土的两座刻有西夏文的石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表明西夏文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随着党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西夏文也成为无人可识的文字。直至19世纪末才有人开始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学。由于西夏文解读的进展,西夏语的秘密也逐渐被揭开,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目前国内外对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都在逐步深入。西夏文及其文献的研究成果为文字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产品设计】
01、《番汉合时掌中珠》(缩微编,待开发)(西夏文字入门)
是一本西夏文和汉语双解词典,由西夏人骨勒茂才在西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编写刊行。自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木刻本,共37页。 原书现藏苏联。 序言表明编纂目的是为了便于番(党项)、汉人民学习对方语言:“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书中每一词语都并列 4项,中间两项分别是西夏文和汉译文,右边靠西夏文的汉字为西夏文注音;左边靠汉译文的西夏文为汉字注音。词语编排以事门分为 9类:天体上、天相中、天变下、地体上、地相中、地用下、人体上、人相中、人事下。最后一类约占全书文字的半数,内容包括亲属称谓、佛事活动、房屋建筑、日用器皿、衣物首饰、农事耕具、政府机构、诉讼程序、弹奏乐器、食馔、马具、婚姻等。此书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对解读西夏语起了重要作用。
02、《西夏谚语—新集锦合辞》(精选本)(待开发)(西夏文化入门)
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哲理性内容的诗歌集,所收作品有360余条,以谚语为主,还有民谣、谜语、歇后语等。西夏学者梁德养于1176年基本完成《新集锦合辞》的选编工作。其后,另一学者王仁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整理,手抄成西夏文文稿,于1187年刻版印行。在《新集锦合辞》中,各种各样的谚语以淳朴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民俗风情与党项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苦蕖虽小根脚苦,豺狼虽小本性毒”、“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设筵供神宰羔羊,追歼逃敌骑雄畜”、“不孝父母增灾祸,不敬师长减智慧”、“同伴有病莫相弃,同伴有求莫相拒”、“天未下雨修水道,不要临时抱佛脚”、“修牢畜圈防狼钻,挖好深井畜不渴”、“该学不学学饮酒,应教不教教赌博”、“肝虽坠,未曾倒,箭已尽,不会降”、“肠流出,缠于腰,肚已穿,以草塞”。这些谚语表明西夏谚语是以偶句形式出现的,文字简练,内涵丰富,修辞灵巧,形象生动,既有认识价值,又有文学色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夏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风貌。
03、西夏文残碑
[规 格]高47、宽67.51(厘米)外边7.5厘米 [材 质]宣纸
原件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寿陵西夏文残碑,1975年在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夏陵区出土,高23厘米宽27厘米,存11行44字。碑文译成汉文,自右至左竖读为:
受后魏本册也义残重文武皆备世世君世名显者不妙也乎深院淳懿略具足内家为与悟方上行昔钟鼎家而祖母方立起上藏集页
虽为残碑,也可大致看出是关于西夏皇帝家世的内容,对研究西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每份西夏文拓片均为文物原拓,手工制作而成,上有宁夏博物馆印鉴品质保证,卷曲盒装,便于携带。精美装裱后悬挂于书房、厅堂,彰显文化品味。
三、 西夏钱币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时期,在其境内主要流通使用宋钱,因西夏不产铜,自己铸造的钱币不足5%,基本属于代表王朝政权象征性的少量铸造。西夏钱币主要以铜钱为主,兼有部分铁钱,少量使用白银,边远地区甚至始终以物物交换为贸易方式。西夏钱币的铸造大都比较精美,书法俊逸、流畅。西夏货币是我国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在西夏存世的190年间,西夏10帝先后铸造了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大安通宝、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西夏文、汉文钱币十几种。西夏钱币以铸造工艺精良、边廓坚挺,形制规整,钱文端庄,遒劲秀美,以及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著称于世。由于存世不多,故西夏钱币较为珍贵。
【产品设计】
01、 西夏古钱(一套装)
02 、西夏钱币(一枚装)
精选品种: 西夏文福圣宝钱
西夏文钱币,铜质,钱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夏毅宗福圣承道年间,即公元1053-1056年。今山西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博物馆均有藏品。
西夏文大安宝钱
西夏文钱币,铜质,钱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夏惠宗大安年间,即公元1074-1084年。今宁夏、山西、甘肃、辽宁等省、自治区博物馆均有藏品。
汉文大安宝钱
西夏汉文钱币,铜质,钱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夏惠宗大安年间,即公元1074-1084年。今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均有藏品。
汉文元德通宝
西夏汉文钱币,铜质,钱径2.2厘米,中间有穿。铸于夏崇宗元德年间,即公元1119-1126年。今藏山西、陕西省博物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均有藏品。
汉文天盛元宝
西夏汉文钱币,铜质,钱径2.3厘米,中间有穿。铸于夏仁宗天盛年间,即公元1149-1169年。今山西、陕西省博物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均有藏品。
汉文乾佑元宝
西夏汉文钱币,铜质,钱径2.8厘米,中间有穿。行真对钱。铸于夏仁宗乾佑年间,即公元1170-1193年。今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均有藏品。
03、西夏文花钱(吉祥钱)创意版(待开发)
四、西夏印章系列
【文化背景】官印,是古玺印的一种。它是古代政府各级机构和文武大臣行使权力的凭证。我国从战国开始使用玺印,一直沿袭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夏官印是我国古代玺印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西夏典章制度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玺印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西夏官印均用西夏文镌制,阴文,其橛纽多有穿,与宋、辽、金印均异。今遗存的西夏官印有 6字、4字、2字三种,绝大多数是 2字印,汉译“首领”,其篆法变化多,奇诡难认。印体大小与官品高低亦成正比。背面多数有用西夏文刻凿的年款,完整者包括某王年号、干支、某年三个部分,有的或省某王年号,或省干支。纽顶多刻一西夏文“上”字,以指示印文方向。
【产品设计】
01、贞观壬午二年印
铜质,方形,边长5.4、5.3厘米。印文阴刻
西夏文篆书“首领”二字,背纽上方刻划—西夏字“上”,右行刻西夏文“贞观壬午二年”六字,左行五字为党项首领姓氏“啷兀鬼名山”。今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02、天盛三年印
铜质,方形,边长5.2、5.3厘米。印文阴刻西夏文篆书“首领”二字,背纽上方刻划—西夏字“上”,右行刻西夏文“天盛三年”四字,左行为西夏党项首领姓氏“庞青正月吉”五字。今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03、天盛丙戌十八年印
铜质,方形,边长5.3、5.2厘米。印文阴刻西夏文篆书“首领”二字,背纽上方刻划—西夏字“上”,右行刻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七字,左行为西夏党项首领姓氏“首领 酩布小狗山”四字。今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04、 西夏文“敕燃马牌”铜牌
通长18.5厘米、圆牌直径14.7厘米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夏符牌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付,是西夏王朝传递文书、命令时,使者的身份凭证。该符牌由两个圆形铜牌组成,每个一面边沿有半圈凸起的宽沿,二者相扣时可相互咬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付符牌的内面一个是装饰花纹,另一个刻有四个西夏文字“敕燃马牌”
五、 西夏瓷器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粗犷质朴,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近些年在内蒙、甘肃、青海等地都出土有西夏瓷器。这些瓷器与灵武窑早期瓷器相一致,说明西北边疆地区自古以来与中原息息相关,也证实历史上西北地区曾有发达的制瓷业,其中心很可能就在古灵州一带。从各地出土的西夏瓷器看,民族特征鲜明、纹饰简洁、装饰手法粗犷。最具特色的扁壶、四系瓶、高足碗、帐钩以及剔刻釉装饰艺术,突出表现出党项民族纯真质朴的民族性格,同时更加丰富了陶瓷器形及装饰内容。因此西夏瓷与较之稍早的辽瓷一样,在中国陶瓷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好好研究。
【产品设计】
01、双耳剔刻花扁壶
原件出土于宁夏灵武磁窑堡西夏窑址。小口,扁腹,双耳,圈足置于腹部两侧,腹部剔刻花卉图案,施褐色釉,花纹与剔地部分色彩反差较大,造型纹饰都给人端庄、稳重的美感。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其民族特色的器物,制作精美,产量较大。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的。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02、迦陵频伽
梵语音译,意译为妙音鸟。西夏3号陵圆出土,为建筑装饰构件。迦陵频伽为佛教中一种鸟神,传说生于雪山,在蛋壳中既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故名妙音鸟,随佛教传入我国后常被作为装饰图案,用于铜镜纹饰,建筑彩图等。本品采用高温陶精制而成,在其后部还留有眼孔,用于香熏、插花,是集观赏、收藏于一体的珍品。
红陶五角花冠迦陵频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博物馆藏。 长27.5厘米、宽30.5厘米、高38.8厘米, 2001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人首鸟身,戴五角花冠,头顶束三分式发髻,宝缯垂于肩前;长方脸,脸颊肥腴,隆眉上有阴刻弧线,细长眼,额心有白毫,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鼻准略高,方嘴厚唇,大耳下垂,戴双环镶花项圈;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手镯无花饰;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腿连抓跪骑与贴塑双线卷云纹的长方形座上。
03、琉璃鸱吻
[规 格]高30、宽18.5、厚度6.5(厘米)[材 质]高温陶
原件出土于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本品用陶土仿原件烧制而成,外施琉璃。鸱吻为龙王的第三个儿子,造型为龙头鱼尾,身有鱼鳞,釉面光滑,古时主要用于屋脊装饰,表达古人乞求上天风调雨顺,辟邪防火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原物鉴赏】
琉璃鸱吻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
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这件绿釉鸱吻为龙首鱼尾造型,遍饰鳞纹。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
六、 西夏雕塑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雕塑不但继承了唐代遗风和宋代的手法,而且融入当地内容和民族风格,加以创新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地方时代特色.特别是西夏彩塑,采用传统的泥塑加上彩绘装銮,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塑出简明的形体后,再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赋彩,润饰皮肤细节,体现质感,是“塑容绘质”的传神之作。
【产品设计】
01、人像石碑座
原件为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在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夏王陵出土。造型极具特点,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本品仿照原件经过缩小,制作成即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陶质笔筒,颇受收藏者的喜爱。男像双手上举抬物状,女像双手向下支撑状。
02、彩绘泥塑佛头像
[规 格]高23、宽15.5、厚度13(厘米)
[材 质]高温陶
原件出土于宁夏贺兰县宏佛塔,佛头保存完好,轮廓清晰,为西夏文物中罕见的精品。此件复制品依原件缩小后制成,保留原件中所有的细节。佛像面容端庄肃静,尤其是眼中徐徐落下的泪珠,表现了普渡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原物鉴赏】 西夏泥塑佛头像
1990年贺兰县宏佛塔维修时出土
宁夏贺兰县文物管理所藏
高30.5厘米、宽24.5厘米。宏佛塔天宫中出土西夏泥塑佛头残像6尊,造型完好仅两尊,此为其中一尊。佛头顶上肉髻,面相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的黑色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化滴所致。佛鼻高直,厚唇上用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颏用墨线绘日、月、云状纹饰。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与额头连成直线的高鼻,佛像面部表情平淡、冷静,半闭眼睛,流露出沉思内省神态,恬静、庄重而不可思议,有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古朴风格;面部造型充分表现饱满的肌肉:丰腮、下巴圆润、眉如弯月、嘴唇短厚、圆而近方的脸型,是艺术家以当时人们公认的典型面相标准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遗风。
七、西夏美术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壁画艺术早期承继北宋,创新不多,中期融入了高昌回鹘的艺术营养,逐渐探索创造本民族的风格,晚期在吸收中原绘画传统的同时,又接收了吐蕃传来的密宗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构图、造型、线条、敷彩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艺术家的重视。近人谢稚柳在《敦煌艺术叙录》一书中认为西夏壁画“其画派远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笔,妙能自创,俨然成一家”。这一评价基本上是中肯的。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
【产品设计】
普及读本:《西夏美术史》
作 者: 韩小忙,孙昌盛,陈悦新 著
出 版 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
内容简介:系统、全面、翔实研究西夏文化、历史、绘画、书法、雕塑、官印、工艺美术、建筑的学术论著。
01 、西夏文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
小字楷书,书写工整,字体娟秀,配以光彩夺目的金色,确可称为写本佛经的上乘。
02、 水月观音图:水月观音”就是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水月观音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创,历代画家也多有绘制,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画水月菩萨赞》中称:“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像,万缘皆空。”他的赞叹和感觉,是对水月观音画面意境和艺术美感的高度概括。据统计,在敦煌诸石窟中,现存有从五代至元代的“水月观音”图像共34幅。其中,5幅绢画已流失国外,在现存的29幅壁画中,尤以榆林窟第2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的“水月观音变”最为精湛优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和典范之作。
八、西夏印刷系列
【文化背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宋朝印刷技术的影响下,西夏不仅发展了自己的雕版印刷,在其后期,还创制了自己的活字印刷。史载,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但至今未发现可以确认的宋元时期的汉文活字版印本。令人欣慰的是九十年代以来,西夏故地的宁夏,首先发现了西夏的木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元代发明木活字的说法,使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从元代提早到宋代;接着,人们又在甘肃出土的西夏文献中和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中,相继发现了西夏文泥活字版和木活字版印本。这些重大发现,填补了早期活字印刷的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和印刷史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设计】
01、《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共有9册,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这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本续》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禁止出口的64种文物之一,并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02、《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某卷之末页有6行题款,记录了参加印刷该经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如“印面校者”、“印取字者”、“作字兼丁者”等。这页佛经清楚记载了印刷该经的几道工序,有校对、取字、作字兼作字丁、刷印。虽然仅有十余字,但已概括了活字印刷所经历的必要工序。其中最能证明其为活字印本的有“取字”、“作字兼丁”。此工序在雕版印刷中根本不需要。因为雕版印刷是将所印内容刻在一整版上,活字印刷则先作字丁,然后以文取字、排版、刷印。这样的记载在国内已认定为活字印本的西夏文献中还没有,是西夏使用活字印刷书籍最直接的证据,对研究活字印刷具有重要价值。
九、西夏体育系列
【文化背景】西夏体育项目主要有舞蹈、射箭、御马、相扑、蹴鞠、围棋、象棋、泛舟等。西夏体育既有激烈竞争的一面,亦不乏休闲、娱乐之功用,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侧面见证。
【产品设计】
01、 西夏围棋(仿制)
1983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宁夏灵武窑进行了调整和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夏瓷器。其中就发现了作为娱乐用品的素烧瓷棋子。黑罐中装200枚,白罐中装200枚。这副围棋子在于此前从未发现有完整一套的西夏围棋子.可称奇珍。
02、 西夏象棋(仿制)
2002年10月,武威市新华书店职工、收藏爱好者刘某,在武威市古货币市场上收购了一部分古钱币。近日,刘某拿着这些钱币让该市博物馆文物专家黎大祥进行鉴定。黎大祥在整理中发现这些古钱币都是宋代货币,其中有西夏的汉文钱“皇建元宝”、“光定元宝”。让专家惊喜的是,在这些古钱币中发现了一枚西夏的铜象棋子,其棋子为圆形,直径2.5厘米,厚0.4厘米;两面阳刻文字,一面为西夏文,另一面为汉文。它的发现为研究象棋在我国的发展、形成以及西夏时期的文化娱乐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象棋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项目,西夏建国后,是否有象棋这种娱乐活动,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更没有实物资料,武威市发现的铜象棋子,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十、西夏乐舞系列
【文化背景】党项民族素有爱好音乐的传统,他们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笛、箫等,以击缶为节。唐僖宗时赐给党项首领拓拔思恭全套鼓吹,共有三驾,大驾用一千五百三十人,法驾用七百八十一人,小驾用八百一十六人。以金钲、节鼓、搁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呜、大横吹、小横吹、觱栗、桃皮笳、笛为乐器。尽管用全套乐器装备起来的乐队人数过多,这一记载未必完全可信,但是,它至少可以说明党项族在这时已接受了中原音乐的影响,并且可能有过阵容较为庞大的乐队。五代时党项人常到中原贸易,在市井中“醉则连袂歌其土风”,可知党项人是善长歌咏的。据文献记载,党项族音乐经五代至宋朝,时隔百余年而其音节悠扬,声容清厉,仍有唐朝遗风。德明时期,与北宋关系良好,“其礼文仪节,律度声音,无不遵依宋制”。元昊继承王位后,认为中原的音乐不足以效法,并且根据当时的建国需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 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
于是“革乐之五音为一音”,下令在国中流行。这是西夏音乐的一次大改革,对西夏前期有着重要影响,直到一 百多年以后,才又有了较大的变化。元昊的一个妃子索氏也爱好音乐,因为与元昊不睦,趁元昊外出打仗之机,“日娱音乐,益自修容”。
音乐也属于劳动人民。元昊经常对外用兵,对内也加紧压迫,人民怨声载道,编唱《十不如歌》,歌词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党项人民通过音乐反对封建压迫的呼声之强烈是可以想见的。
西夏文化的侧重面往往随着政治的变迁而改易,音乐也不例外。惠宗是一个爱好汉族文化的皇帝,他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说明汉族音乐受到西夏统治者的欣赏。崇宗时也很注重音乐。宗室子弟仁忠、仁礼二人“俱通蕃汉文字,有才思,善歌咏”。前面提到的崇宗晚年作《灵芝歌》并与大臣相唱和的故事也说明当时音乐之盛。
仁宗在发展佛教、推进儒学的同时,于人庆五年 (1148)使乐官李元儒采用中原乐书,参照西夏制度,修定乐律。原来西夏音乐,经元昊更张以后,已经不是唐末的遗音了。仁宗要大刀阔斧地推行儒学,音乐的改革就势在必行。新乐改成后,赐名《鼎新律》,并为此提升李元儒等人的官职。这次音乐改革的结果使西夏音乐吸收了更多中原音乐的养分。
西夏音乐不仅是一般地受汉地的影响,而且有一些西夏人能直接用汉语唱歌,这和当时不少党项人、汉人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有密切关系。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沈括在陕西为边口巾时,曾作过几十首歌,让士兵传习歌唱,其中有“万里羌人尽汉歌”之句。羌人似指当时与宋交界的党项等族,他们能唱汉族歌曲。
河西地区历来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西凉乐》早在南北朝时就已传人中原。那么,西夏的音乐是否也影响到来朝呢?回答是肯定的。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皇帝召见宋夏边境米脂寨投降的蕃乐人(党项乐人)四十二名,并让他们在崇政殿奏乐。看来,就连宋朝的皇帝也要欣赏当时的西夏音乐呢。
西夏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名为《蕃汉乐人院》,在行政机构中属第五类。可知当时西夏蕃乐和汉乐两种音乐并存。《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乐人打诨”之语,所记乐器种类很多,其中有: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箜篌、管、笛、箫、笙、筚篥、七星、大鼓、丈鼓、拍板等。看来蕃、汉乐所用管、弦、打击乐器已经比较齐全了。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西夏音乐并未因西夏的灭亡而终止,相反,它对元朝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蒙古兵起于溯漠,其音乐可能较为简朴。蒙古王朝建立后,亟需一种既适应当时迅速发展的政治、军事形势,又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音乐。由于党项族上层高智耀的推引介绍,蒙古王朝采用了西夏旧乐。这可以说是蒙、元制乐的发端。后来元朝又兼采其他民族音乐,然而西夏乐仍继续使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73)以后,每年在大明殿启建白伞盖佛事时,就用河西乐(即西夏音乐)。当时仪凤司掌管汉人、色目人、河西人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共三百二十四人。仪凤司下专门管领河西乐人的机构初名昭和署,至元十七年(1280)设置,后来到至大四年(1311)改名为天乐署。
西夏信奉原始的巫教,厮是专职的巫,驱鬼治病。乐器有鼓、琵琶、箜篌。唐僖宗时,曾赐拓跋思恭鼓吹全部。夏的宫廷里有番汉乐人院的专门机构,西夏毅宗谅祚曾派使臣向北宋要伶官、工匠,并要求买化妆品和戏剧服装。黑水城曾发现戏剧底本《刘知远诸宫调》(金刻本),可见金诸宫调已传入西夏。西夏后来崇信佛教,河西走廊一带,为西夏所统治。榆林窟3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所描绘的舞蹈场面较小,舞者和乐队三四人,好像在狭小的有栏杆的密室里舞蹈,两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绸带,露一肩,下着长裙短裤,戴冠。颈、手臂有璎珞、臂钏、手镯等饰品。二人各持长长的飘带,赤足,左边舞者吸右腿,右边舞者吸左腿,相对而舞,姿态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而西夏的童子飞天(莫高窟97窟),舞者秃顶(西夏建立政权后下令秃发),梳一小辫,下着靴,由此可以想见西夏的儿童舞蹈。莫高窟61窟甬道有一西夏女子弹奏琵琶,姿态甚为娴雅。甘肃武威(凉州)现存有唯一的西夏碑刻,即《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首左右侧有两名舞伎,动作对称,体质丰腴,健美,上身裸,戴宝石冠,身向左、右倾,手拿绸带,赤足,舞姿豪放中又有妩媚,是研究西夏舞蹈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文殊山万佛洞的“西夏弥勒经变”局部舞蹈,是佛前的组舞,中间两舞伎着宽袖长裙,相对而舞,两边第三四人相向而舞,这是西夏宫廷舞的写照。
文殊山万佛洞的西夏双飞天,上身裸,飘带环绕,面部为长圆形,这是西夏人的形象。
出自甘肃昌马石窟下窖3窟的西夏持莲蕊飞天,舞伎戴花冠,手持莲蕊,飘带飞舞,满壁风动。
甘肃榆林东千佛洞2窟西夏供养伎乐,造型新颖别致,一对舞伎头戴莲花冠,裸体,披长带,两舞伎双腿相勾连,左舞伎以左臂挽右舞伎右臂,高举过头,平托供品。
【产品设计】
《西夏乐舞》是由西夏城旅游开发公司创造出品,由西夏乐舞团演出的一台大型西夏传统宫廷乐舞,是根据史料记载,经西夏学专家、艺术家、舞蹈家整理编导,并且参考与党项族同源的羌族古老乐舞,再现了西夏王国辉煌时期的乐舞文化和风采,填补了当代西夏乐舞、西夏服饰、西夏乐器演奏的空白。整台节目由夏之风(上篇)、夏之魂(中篇)和夏之颂(下篇)三个部分组成,有乐器演奏、舞蹈、演唱等表演形式。西夏乐舞是对西夏遗风、遗韵进行深入挖掘和收集等基础上,精心创作编排而成。
《西夏乐舞》从2007年11月开始挖掘整理,目的是让游客能在兴庆区西夏城旅游景区欣赏到西夏时期的乐曲和舞蹈,通过艺术展示了解神秘的西夏历史和风土习俗。乐舞突出“民族交融,和谐共处”主题,在创作上以西夏文化为主轴,参照现在羌族的风俗习惯,通过艺术加工,昭示出西夏文化的风姿与神韵。对于挖掘西夏历史、对外宣传宁夏历史文化有着积极作用。《西夏乐舞》共编排有48个节目,根据表演节目数量,演出时间约1-2小时。节目华丽的服装,独特的乐曲与乐器,不仅呈现了神秘西夏王国的耀眼辉煌,同时也为到西夏城旅游的游客们提供了最佳的夜间娱乐项目。
十一、西夏民俗系列(待开发)
01、西夏婚俗
【文化背景】西夏的婚俗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西夏人的著作中记述婚姻程序有“男女长大,遣将媒人,诸处为婚,索与妻眷”,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自皇帝起到上层贵族官僚则普遍有纳妾现象,如李德明娶三室,李元昊凡七娶,仁宗时的晋王察哥“年已七十余,犹姬妾充下陈”。部分地方仍保留着性爱自由的风俗,史载:“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不之问。必相挈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婚丧西夏婚俗保留有党项旧俗,“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妇,……然不婚同姓”。还有一种婚俗是“凡有女子,必先荐国师,而后敢适人”。西夏崇信佛教,统治者多拜高僧为国师,所受礼遇仅次皇帝,这一婚俗中包含着明显的宗教因素。西夏婚俗中也有开化、自由的一面,“凡育女稍长,靡由媒约,暗有期会,家之不问”。这种婚俗较之前两种显然进步得多,它既摆脱了家族或宗教的束缚,也没有受宋儒之学的影响,男女双方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
【产品设计】婚俗表演:
01、“自由婚”: 《西夏纪事本末》卷十记载,党项人在北宋之初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婚俗。“凡育女稍长,靡有媒妁,家不之问。情之至者,必相挚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用彩缯都包其身,外裹之以毡。椎牛设祭。乃以其草密加缠束,然后择峻岭,架木为高丈,呼为‘女栅’,迁尸于上,云:‘于飞升天也’。二族于其下击鼓饮酒,尽日散。”
02、 “国师婚”: “凡有女子,必先荐国师,而后敢适人”
巫术与占卜
【文化背景】党项族,“俗尚武”,“重复仇”。西夏谚语有云:“吃十袋美果也得报仇,有十个女儿不算有后”。史载:“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复仇。如仇家有凶丧则不可复仇。如果仇家的力量大于自己,那么,就动员妇女去烧毁仇家庐舍,仇家因“敌女兵不祥”,自然要“退避三舍”,任其烧毁房屋。如果双方愿意和解,可用鸡、猪、犬血和酒装入髑髅之中痛饮。并发誓道:“若复报仇,则谷麦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另外,党项人在战争中如果战败,那么,3天之后,再到其战败地点“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招魂’”。或者埋草人于地下,众人放箭射之而还。
【产品设计】巫术与占卜表演
01 、“杀鬼招魂”:
西夏党项人在战斗中还使用一种“杀鬼招魂”的巫术:“夏俗不耻奔遁,败三日,辄复至其处,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招魂’。或缚草人埋于其地,众射而还,以为厌胜。”党项语以巫为“厮”,负责占卜的巫师称为“厮乩”。
02 、占卜法:
A “灸勃焦”,即用艾草熏灼羊胛骨,以羊胛骨上被灼裂的纹路判断吉凶祸福;b “擗算”,即在地上劈竹子,计算数目以定吉凶;c “咒羊”,即在夜里牵来一只羊,焚香祷告,又在野外焚烧谷火,第二天一早杀羊,羊肠胃通畅预示吉利,羊心有血则意味兵败;d “矢击弦”,即用箭杆敲击弓弦,以其发出的声音判断胜负和敌至之期
纪念品: “灸勃焦”, “擗算”, “矢击弦
十二、 西夏服饰系列
【文化背景】早期的党项人“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内迁后,穿着仍以“皮毛”为主。靠近汉族居住区或与汉族杂居的党项人多仿汉人服饰,使用布料和缯帛、绸缎制作衣服。元昊继位之前虽对党项人改“皮毛”为“锦绮”的服饰不满,但他在继承王位后,也对党项服饰进行了改革,除保持本族一些特色外,仍脱不掉中原服饰的窠臼。《宋史·夏国传》载:元昊“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并规定官员与民庶服饰“文资则幞头、鞾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贴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漆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韣,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毬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莫高窟第409窟西夏供养人及榆林窟第2、第29窟男女供养人、官员、僮仆的服饰可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西夏服饰种类繁多,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杂字》中,列“男服”二十六种,“女服”十九种。《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西夏的服饰有:褐衫、靴、短靿、长靿、皮裘、毡帽、袄子、旋襕、袜肚、汗衫、布衫、衬衣、裙、裤、袩、腰绳、背心、领襟、鞋、韈、冠冕、凉笠、暖帽、绵帽等。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绘画中的西夏服饰可看出西夏的服饰不仅受汉族服饰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吐蕃、回鹘等民族服饰的影响,因而其服饰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党项羌人原为披发蓬首。西夏建国后元昊颁行“秃发令”,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昊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辽史·西夏外纪》亦记载:“其俗……秃发,耳重环。”在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黑水城出土的西夏绘画与文物中,都留下了西夏秃发的形象,即周边留发,头顶剃光,与契丹人的“髠发”相似。
【产品设计】
01、 西夏官服木偶系列(文臣武将、帝王嫔妃)(待开发)
02、 西夏民族服饰系列(待开发)
十三、西夏餐饮系列(待开发)
【文化背景】西夏农牧民生活方式不同,党项牧民以牛、羊肉及乳制品为主要食物,还遗存“割鲜而食”即吃生肉的习惯。乳制品有乳酪、奶酥、奶油、奶渣等。农业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以大麦、荜豆、青稞为主,收成不好,则常辅以野菜度日。西夏食品以面食为主,有面、粥、饼、馒头、包子等几类。食品制作已采用了烧、烤、炸、蒸、煮、炒等方法,调味品有盐、油、椒、葱、蜜等。西夏人普遍喜欢饮茶与酒,茶是西夏牧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宋人以西夏党项部族食肉饮酪,称其“特茶为命”。酒也是西夏人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凡聚会、盟誓、喜庆、祝寿、婚丧、嫁娶、出战、仇解皆取酒痛饮,一醉方休。
【产品设计】
01、西夏酒器系列
02、 西夏套宴系列(待开发)
十四、西夏影视文学
剧情:
根据日本历史小说名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编,描述了宋朝年间,落弟书生赵行德偶然认识西夏女子,对此新兴国家大感兴趣,决定探访。途中被西夏军俘虏,编入由汉人组成的外国人部队,并跟队长王礼结为生死之交。后来赵行德与王族女子斯鲁比娅共浴爱河,但因事分手两年,回来时爱人已以死殉节。他在万念俱灰之下赴敦煌埋首整理经书。王礼策动兵变,部队全被歼灭,敦煌亦成一片火海。
导演:影片由日本著名导演佐藤纯弥执导,获得了1988年日本电影学会奖。佐藤纯弥1956年进入东映电影公司任助理导演,1962年成为导演,拍摄了第一部作品《陆军残虐的故事》,之后曾经拍摄过许多广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如《追捕》、《远山的呼唤》、《新干线大爆炸》、《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优秀影视作品。这位有着深厚的中国背景的电影导演,长期以来都对中国和中国电影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应该就是28年前他所执导的电影《人证》,而片中的那首动人的《草帽歌》,更是在许多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演员:《敦煌》的主要演职员均来自日本,主角赵行德由日本老明星三国连太郎之子佐藤浩市饰演,看过《午夜凶灵2》的朋友应该记得那位男主角;饰演李元昊的则是日本中年演员里的演技派明星渡濑恒彦,他曾是电影《阿信》里的男主角;日本老牌明星西田敏行饰演王礼,他比较有名的便是喜剧系列片《钓鱼迷日记》;而日本年轻女演员中川安奈则扮演女主角回鹘公主,她也凭借在《敦煌》里的出色演出,获得了1988年第34届日本《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新秀女演员奖。
2、《贺兰雪》(电视剧40集)
电视剧《贺兰雪》,又名《西夏王朝》。这部电视剧演绎了党项民族英雄李元昊极富戏剧性的一生,是一部党项民族的创业史。
剧情:公元982年党项族大首领李继筠病逝后,党项族陷入了群龙无首之势,叛乱、战争、争权夺势。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党项族长后裔元昊以他的大智大勇平息叛乱,剿灭各个权势将本来分散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诸侯统一起来并于公元1038年建立了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然而元昊野心勃勃,不甘心于向北宋、契丹伏首称臣,一直梦想马踏中原,称帝图皇,一次次发动对宋战争,致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内外交困。公元1048年正旦之日,沉积多年的种种矛盾终于爆发,太子持刀入宫杀死了元昊,而太子被国相处死,元昊的遗腹子谅祚却当上了西夏王朝的第二代皇帝…
导演: 陈家林 演员表:巫 刚 饰李元昊 李建群 饰 女一号
十五、西夏游戏系列(待设计)